之前我測評了杰迪傑750,作為一個玩樂車市場上的新品牌推出的第一臺車,雖然車子還有一些細節需要調整,但是個人還是對杰迪的造車態度非常認可的。
一個新品牌,幾乎不可能一上來就成為凱澤斯勞滕,我認為第一步就是做好自己,展現好自己的特色,遇到問題正常,接受建議,積極改進,快速響應,這才是進取之道。傑750的定位還是很契合那臺車著力想表現的重點的,車子沒有絕對無法回避的硬傷,現在如果各位想選擇一臺只用來跑長途的大排量巡航GT車型,傑750絕對值得一試。
我看了下天氣預報,尋思看看下周終于不下雨了,那么來吧,這段時間騎幾天FR750,看看這臺同樣造型獨特的現代復古大排量街車是個什么情況。這臺車看起來就是一臺大排量標準街車,外觀有一定的復古風格,但是又有一些現代運動元素包含其間。具體使用場景應該就是城市通勤,偶爾小釋放,外加小短途和周末跑山。
全車配置跟之前測評的傑750非常相似,但是發動機的最大馬力可比傑750調得大出不少。廢話不多說,趁熱我就著傑750的一些特性來直接對比下FR750,看看這臺車的實際內在表現怎么樣。外觀這個東西我一般不喜歡直接評價,因為車友讀者比較多,審美觀也難免有所差異。比如我覺得老款賽600真的是丑出天際了,但是還是有不少車友在我文章留言說他們覺得老款比新款好看得多。沒錯,這都沒問題,世間總要百態千姿才算得上精彩和嫵媚,為什么好看的標準只有一個?
所以FR750我個人覺得依然設計感和原創度是拉滿了的,我自己個人的評判標準就三條:第一是一定是別去惡意高仿,第二就是設計比例一定要協調,第三就是做工一定要精致。要說高仿FR750那肯定不是,沒有車是長成這樣的,這幾天我在路上旁人問到的基本都是:“哇,這是什么車?”而不是“誒你這車是杜卡X?或者X馬?”
整體輪廓嘛,我個人覺得整車還是稍微敦實了一些,車頭和油箱都太大了些,到了座椅處的忽然降低,說實話這樣的車身線條還不是每個人都hold得住。

我翻了下資料,這臺FT750和傑750的設計居然都出自于馬拉貝斯設計公司(MARABESE)。
馬拉貝斯我當然知道,它算是歐洲最頂級的老牌摩托車專業設計公司之一。摩托古茲、凱旋、吉雷拉、阿普利亞、寶馬的多款車型之前我都知道是馬拉貝斯設計的。
這個公司的設計完全能夠體現意大利人豐富的想象力,確實有點大膽。
這樣就很好,好歹能夠看出企業的骨氣,怎么也比某些只知道短期內下餃子似的,瞎套殼整一堆馬屎皮面光的車來圈錢的品牌要強太多了。
但是這里我要提一些建議,個人覺得一個品牌的車還是盡量把設計風格盡量統一一下,在一些比較醒目的地方做出一些顯著的家族化特征,這樣才能通過多個車型體現出體系化和品牌化。(還能省錢呢)細節方面,前面我說過,這類帶有復古風格的車就一定要精致,這個精致就表現在不能覆蓋件松松垮垮,焊功一定要美觀,接縫不能左右不一大小不同,線束不能亂七八糟一通扎帶完事,漆水質感一定要在線。這些細節我就直接放幾張圖,反正實車在精致這一點上,完全經受得起考驗。



至于是不是一定要和T120、CB1100一樣非要圓燈圓儀表圓喇叭,我只想說誰規定復古就必須要這樣?標準都統一了還有啥意思?非要這么說,我個人覺得雅迪、臺鈴、倍特、綠駒、小刀旗下的各類高仿本田小龜的車型更適合你。
復古車的標準,其實本田們已經把標桿立在那了,怎么改也就那個樣子,其他品牌就算照樣子做出來,沒有品牌加持的復古車依然缺少靈魂,所以這是個很尷尬的事。
當然我也不是非要借此洗FR750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觀點,反正第一眼看到它,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要先適應一下,比如我的小孩兒看到這臺車,指著它就說這車像金龜次郎(也可能是說顏色太像)。
既然是一臺主打外觀的運動街車,外觀是一方面,運動元素肯定也不能少。FR750的手把我認為跟傑750是很接近的,無論是寬度、高度以及轉向角度。如果是通勤類街車,我一直是比較喜歡這種又寬又高的手把造型的,很容易想到,手把寬的話,力臂更長,那么車把轉動起來一定會更省力;手把高的話,那么駕駛者彎腰的幅度就不會那么大,身體更加直立那車子騎起來也會更加舒適。運動街車可不是這樣了,我個人認為運動街車就應該非常接近跑車的坐姿,比如像765RS這樣。
FR750的車把轉動角度也跟傑750很類似,同樣不是很大。
這一點同樣是差評,除了純正的跑車,其它車型車把轉向角度小了一律差評。傑750因為是巡航車型,所以寬大的座椅和較差的座椅前端收窄都情有可原。但是FR750的座椅還是這么寬大,同時前端收窄做得也很一般就說不過去了。
通勤類街車,意味著一定會有大量的場景走走停停,頻繁落腳是正,F象,比如我今天從雙流騎回青羊,一路上不知道著了什么道,一路的紅燈簡直猶如滔滔江水,我就明顯感到這臺車的落腳是有存在感的。
我172cm,70kg,騎FR750的落腳情況是這樣的:


腳踏位置雖然相比傑750有少許后移和升高了,但是依然是一個令駕駛者比較舒展的位置,所以正常落腳我小腿依然會卡在兩側腳踏上。加上這副座椅的前端收窄效果不好,于是只要我想雙腳同時著地,就是一個前腳掌同時踩一半的姿態。
可以看出,這臺車是由于車架整體寬度就這樣,所以想要力求降低落腳難度,于是努力地在降座高。
從側面看,個人認為這一點就跟高金FLAME500一樣下沉的特別明顯。
當然,我們不能要求同一套車架能衍生出完全不同的車型,還要造型都特別協調,真正能做到相同車架平臺的不同車型都很好看且很實用的,貌似也沒幾個。
整個座椅是那種材質軟,但是總體厚度較薄的類型,加上這個輪廓造型,我坐上去人基本是被固定在座椅上的。這個有好有不好,好的是固定得很牢靠,不好的是我想挪屁股來稍微激烈一點過彎,就不是很方便。后座看起來就比較小,關鍵是比較短,我自己是沒有任何想坐上去的欲望,各位車主如果帶著擋泥板強烈建議讓妹妹們先坐到后座感受一下。 編輯:Tammy